让老百姓做主的成都旧城改造民主实践

发布时间:2013-02-06 00:00:00 Clicks:0

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言,一年实在太短。

但很多年以后,回顾成都的城市发展史,2012年绝对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成都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这一年,北城改造完成投资512亿元,启动北城改造重点项目112个,完成重大基础设施36个。“一年出形象”的目标基本实现。

那个曾经是成都建成区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城北,正在迎来深刻蜕变,向着具有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四态合一”的新城北奋力迈进。

“北改”,改变城北,改变成都。

外界惊讶,并伴随着一个巨大的问号:短短一年之间,旧城改造这个老大难问题,成都是怎么破题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各大城市都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旧城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旧城改造利益复杂、困难重重,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激化,乃至影响社会稳定。这正是很多地方旧城改造举步维艰的根源所在。

“北改”,成都是怎么做的?

从2012年底开始,央视聚焦“北改”。新闻频道连续8天,在每天7时—9时的《朝闻天下》、10时—11时和15时—17时的《新闻直播间》,滚动播出“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栏目《曹家巷拆迁记》,每集约8分钟。

新年伊始的1月4日, 一则名为《曹家巷拆迁记》的新闻,成为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并在接下来几天继续播出该组报道。

以如此罕见的力度关注地方城市建设,央视想要寻找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的新路径。

作为成都“北改”工程第一个改造项目,曹家巷一、二街坊危旧房(棚户区)片区自治改造,是“北改”的一个缩影,然而它又不只是“北改”的一个缩影。

“我们记录曹家巷拆迁,是因为曹家巷在全国都具有样本价值。这种样本价值的核心在于,政府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指导居民自主成立自改委,这种基层民主的模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在全国都是一种创新。”这是央视的理由,“曹家巷代表了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

央视的理由,就是成都的答案——“北改”经验,提供了一个中国大城市依托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的鲜活标本。

民意奠基

成都“北改”的标本价值,在于它有民意所归、民心所向的强大基础。

谁要“北改”?正是千千万万的城北人民以及成都人民。“北改”,凝聚着成都人民的强烈呼声和共同意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事实上,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有没有民意基础都事关成败。只有尊重民众意愿,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改革事业才能顺利推进、走向成功。

问题是:民意何来?真实的民意何在?

“北改”工程的决策线索来自于网络,决策源头来自于群众,是一项典型的问政于网、问计于民的重大决策。

2011年11月2日,网民“江天一色”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民话题”栏目内发了一篇网帖——关于着力改善成都城北交通现状的建议,对城北地区交通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破解城北交通落后的困局、消除城北地区交通短板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北城改造,使“城北迎来凤凰涅槃,将成都建设成为一个区域发展均衡和谐的美丽之都”!

这封建议书刚一发出,就引起了网友热议。

热议中,有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成都之偏废在城北,城北之困境在川陕路。川陕路现状不突破,城北永远是成都之痛。一个肢体有残缺的人,其他部位再健康,他始终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城市,其他区域再发达,一个区域落后,这个城市也是残废的……

热议中,有切肤之痛的大倒苦水:都说城北是小妈生的……可东南西北的市民,都是市民……“老声常叹”呀,北门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热议中,有热情洋溢的建言献策:要根本解决城北短板问题必须动大手术,必须重新规划火车站、铁路线和专业市场,把其分散迁建到三环外并进行几十年不落后的整体设计……由此城北也将迎来凤凰涅槃。

热议中,更有望眼欲穿的殷殷期盼:真心希望政府不辜负城北百万民众期望,从城北抓起、从城北民生、道路、基础配套抓起,希望黄金十年就从2012年开始,如若这样,天府之国才名副其实,未来成都才有希望。

建议书和相关热议,并没有被湮没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被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整理成文送给成都市委、市政府,并引起了新任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高度重视。
基础设施短缺、产业业态低端、城市形态老旧、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毋庸讳言,北部城区已成为成都建成区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区域,是与国际化城市定位最不匹配的中心城区。其旧城改造面积约1.5万亩,占中心城区总量的75%以上。这直接关系100多万城北居民生活环境、影响1000多万成都市民生活品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感受也最为深刻。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舆论工具,正在成为反映民意、搜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善于利用网络,反映地方党委、政府的开放心态和开明眼光。当然,这样的民意来源还不够。

成都市委、市政府围绕北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调研活动。不为别的,只为广泛听取民意。

2012年2月4日,就在“北改”工程启动前一天,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还在就北城改造开展深入调研。

当他们来到解放路二段276号,沿着约1米宽的泥泞巷道朝里走,低矮破旧的青瓦房渐次呈现。王化美一家在这里住了30年,家中地面已被房前的大树根拱得凹凸不平,天花板早被雨水浸坏,家人一直用的是旱厕。这里没有天然气,只有煤气罐。“我们坚决拥护旧城改造,期待早日改善生活环境!”

这是人民的心声。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成为“北改”最大动力。

民生决策

成都“北改”的标本价值,在于它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的民生决策。

为谁“北改”?起点为实现人民愿景,终点为追求民生幸福。“北改”,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和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北改”,就是为了实现城北人民和成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1年12月18日,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北改”的重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成都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而“北改”正是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工程,即要通过“北改”优化旧城。黄新初在会上强调,成都准备通过“北改”工程,用几年时间建设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没有宜人城北,就没有宜人成都。宜人成都,是成都的发展取向。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成都,应当成为一座让市民大众有归宿感和幸福感的城市。

宜人成都,需要通过民生工程来实现。

2012年1月6日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宣布,2012年是“北改”的启动之年。

2月5日,“北改”工程正式启动。黄新初强调,“北改”工程是成都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是顺应成都市民热切期盼的民生大计;是深化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双核共兴思路的龙头项目,是增强成都对成渝经济区引擎带动作用的战略抓手。

黄新初指出,“北改”工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更是紧要,北城群众已经为之等待多年、热议多年、期盼多年,确实让人有一种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得的责任感。

正因为民生,所以才坐不住,等不得。自此,这项必将惠及百万市民、必将改写城市面貌的宏伟事业拉开了序幕。

“北改”“第一改”就民生当头。就在2月7日,曹家巷片区一、二街坊危旧房自治改造启动。这个总面积198亩的区域,住着3756户居民,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和家属,很多居民一家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楼房破旧,环境恶劣。

北城的决策,基于民生,为了民生。2012年2月10日,黄新初在参加金牛区代表团审议时,对“怎么改?改什么?改成什么样?”的“北改”三问,作了“三答”。他强调,要按照城市建设“四态合一”原则,全力加快推进,让城北居民“早日享受到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黄新初特别强调,政府推动旧城改造,一定要讲文明、讲规划、讲政策,不能“野蛮拆迁”;企业和居民参与旧城改造,也要讲文明、讲规范,不可“漫天要价”。政策导向上,政府将坚持“先改受益”原则,严格实行“政策红利递减”。这就需要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

“北改”工程涉及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总面积约2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246万,重点对“四轴四片”实施改造。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棚户区改造,到公共配套,再到产业调迁,所有的投资和项目,无不事关民生。

民生,是“北改”之魂。“北改”的实践,验证这样的“北改”之魂。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年完成道路整治15.98公里,新建道路18.5公里,其中5条重要道路提前建成通车。交大路、解放北路、317国道率先完成路面整治,成为北部城区重要的出入城通道;黄忠大道段、昭觉寺横街段建设完成,2.5环全面形成通车能力。

棚户区改造方面,启动绿水青龙、茶花等23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解放路二段棚户区改造、绿水青龙、杉板桥路19号、飞达片区等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签约住户3639户,拆除面积约21万平方米;富森美家居、中铁二局马家花园地块、新华文轩等自主改造项目顺利启动。

在公共配套方面,综合医院将由现有的11处增加到20处,中小学将由现有的84所增加到187所,电力保障、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农贸市场等相关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都将全面升级,“北改”规划的公共绿地甚至超过了国家规划标准和宜居城市标准。

在产业调迁方面,512建材市场(东区)、八里庄二手市场等传统专业市场先后完成拆迁,将军碑等6个货运场站关闭,联谊水果市场等7个调迁项目拆迁前期工作也已拉开。

市民最期盼的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正在逐步呈现。

“北改”的民生决策,就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最好证明。对于这样的民生决策,民众当然要拥护,当然会支持。

民主过程

成都“北改”的标本价值,在于它贯穿自愿选择、自治改造的民主过程。

谁来“北改”?运作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北改”,体现出基层民主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旧城改造就是这样的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成都“北改”,自始至终都践行着基层民主的治理逻辑。

所谓“政府主导”,在于“北改”政策的制定权由政府主导;所谓“群众主体”,则意味着决定权由群众掌握。也就是涉及具体片区,“怎么改”,规划由政府统一定;“改不改”,选择由群众自己定。

2012年2月16日,成都市政府成立了由葛红林任组长,孙平、黄建发、刘仆和黄平任副组长的北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北改”工程,并先后发布两个文件为加快“北改”在政策层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是整体一盘棋的规划和工作机制,保证政策扶持到位,补贴标准给足。但要充分激发群众和业主的参与热情,有力推进旧城改造,基层民主才是最大法宝。

3月5日上午10时,星辉东路的一家酒店会议室内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成立仪式——在近百位街坊邻居集体见证下,曹家巷一、二街坊自治改造委员会宣告成立。13位普通居民获得授权,从即日起代表2885户居民行使自主改造权利。成立大会上,自改委与项目公司签署协议,委托其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和返迁安置方案。

于是,“北改”“第一改”,就以这样创新性的基层民主方式拉开了序幕。

民主与创新,首先体现在自改委成员的产生程序上。13位自改委成员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45岁,其中家住二街坊的74岁老人何希模当选为自治改造委员会主任,82岁退休语文老师徐恒当选自改委副主任。在前期近一个多月的入户调查中,每个人的资格都经过了2882户居民的签字认可,另有3家因为不认识这些成员而拒绝签字。

民主与创新,也体现在自改委的运作逻辑上。按规定,自改委的职责是对曹家巷一、二街坊改造片区居民进行自我组织发动,自我教育引导,自我管理约束,以此推动自治改造顺利实施。他们还要维护住户合法权益,依靠绝大多数群众,做好少数人的工作。对项目公司的规划设计方案,在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后,自改委还要组织人员入户征求意见。只有当片区绝大多数住户同意规划设计方案和返迁安置方案后,自改委才能代表居民同项目公司签订改造协议,并由项目公司实施。他们还要对项目公司的改造提出意见、建议,待新房子建好后,组织居民返迁入户。

民主与创新,最终体现在推进改造的效率和效果上。10年前,开发公司和所在地金牛区政府曾经打算改造曹家巷,然而在复杂的利益关系羁绊下毫无进展。如今,自改委应运而生,却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12月18日,曹家巷片区自治改造附条件搬迁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这个中心城区目前最大的棚户区片区改造工程由此进入了实质阶段。自改委委托成都北鑫房屋投资有限公司实施改造,签约期限为100日(含),若签约率达到100%,项目正式启动;若签约率不足100%,则中止附条件协议搬迁。

这种“依靠群众去做群众工作,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工作”的基层民主模式,在“北改”中其他棚户区和旧城改造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2年2月13日一大早,青龙立交桥附近的一条小街道上,成华区青龙街道西林社区6-7组的居民将两个“北改签约”工作点围得水泄不通。63岁的居民刘群富在合同上按下手印。这位土生土长的昭觉寺农民,成为成都“北改”签约第一人。

仅仅过了46天,该片区235户居民全部签约并100%完成搬迁,旧房拆除工程已全面启动。

群众要求旧城改造的呼声强烈,参与积极,是对宜人居住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更是有赖于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

按照央视记者朱兴建的说法,央视一直非常关注旧城改造这个话题。在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阶段,旧城改造中老百姓的利益如何不被侵害、政府如何才能做到“阳光拆迁”,是央视一直试图通过记录寻找的答案。

显然,央视在成都“北改”中找到了答案。

用曹家巷自改委副主任徐恒的说法:“如今老百姓都热议‘中国梦’,我们也有一个‘安迁梦’,通过自治改造,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这个“安迁梦”其实就是民生幸福。成都“北改”,正是民生幸福的实现途径。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成都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继续高度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难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012年12月24日,黄新初再次就“北改”工程和二环路改造进行实地调研并强调,切实把民生幸福作为党委、政府的执政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扎扎实实地推进“北改”和二环路改造,让群众得真切实惠。

正因为有民心所向的民意奠基,正因为有执政为民的民生决策,正因为有自治改造的民主过程,“北改”才能又好又快地顺利推进,并变现越来越多的民生幸福。

这就是成都“北改”为中国旧城改造提供的标本价值。

028工作室零二八提供技术支持